《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22 02:42:44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的几篇课文都是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描述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默读法,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音乐、图片欣赏导入: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背景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1、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珠峰的特点吗?(交流)

2、珠峰高达、巍峨、雄伟壮观、万丈巉岩,高耸入云,被喻为世界第三极。

(出示幻灯及珠峰简介,齐读)

师:环境如此艰险、恶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我国的登山运动员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将其变为现实,1960年5月24日,他们成功的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出示图片)

登山成功后,随从登山队采访的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登上地球之巅》亦出自这篇通讯。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及体裁)

二、课件反馈:

(1)介绍“通讯”体裁;(2)了解作者;(板书)

(3)易错字词点拨;(板书)(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

三、朗读,感知:

1、带问题速读课文,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三要四不要)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登山队员如何登上峰顶?分几个阶段?

3、交流阶段:登山队出发(轻装上阵,准备登顶)------刘连满甘做人梯,突出第二阶段------留下氧气,甘愿牺牲------无氧登峰,完成壮举。(出示幻灯片)

4、同桌相互说说登顶经过。

四、问题探究:

中国登山队员在突击珠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地呢?(轻佻读课文、快速找出)

板书:------缺氧、黑夜、寒冷、体虚、高山反应、路险。

板书:-------团结协作、奉献、顽强的毅力……

五、 研读赏析:

1、师:文中登山队员的壮举令我们中国人民无比自豪。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团结协作、上下一心,更让人震撼!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要求:找句子、抓关键词,揣摩、思考:语气、情感该怎么处理、怎么表现,在读中去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和伟大精神)

例如:令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

朗读处理:

2、交流、指导读、点拨、导学。

3、登山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只有三人,没有刘连满,为什么?他自己放弃的吗?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会把他的照片一起登上去吗?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拓展:(作业布置)

(1)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中国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要求用到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七、小结:

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的奇迹,也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人的豪气与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同学们,大胆的向未知世界探索吧!为了你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

教法

情景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多媒体放映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录像,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 :地球之巅指的是什么?

2、学生明确是指珠穆朗玛峰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谈一谈对珠峰的认识。

3、学生发表看法。

二、登山图片,进一步激趣

1、投影有关珠穆朗玛峰和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让学生加强对珠峰的认识,体会登山的艰辛与危险。

2、教师介绍珠穆朗玛峰的情况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 ……此处隐藏5186个字……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作业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搜集有关探险材料,准备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6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A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知:

①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景句仿写

1、合作探究:

①登顶过程当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登顶过程当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2、景句仿写:

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2、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