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00:35:11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南旧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城南旧事》读后感1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题记

英子这个既有成长又有欢乐的童年好似一张车票,沿途的欢乐成为消逝的风景,做过的傻事成为永久的回忆。“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当英子在病房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时候,她并没有嚎啕大哭而是有着大人都不曾有过的镇定。其实在英子失去父亲时,她多么希望自己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啊,可生活却不允许小英子这样做。她要去安抚妈妈的情绪。还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她要学着帮妈妈分担家务,学着做她以前不会做的事。因为她正在慢慢长大,她的心灵正在慢慢成熟。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呢?还是从蓝色的天空上升起来的呢?”在英子幼小而又纯洁的内心,没有太多的对错之分,当人们只知道小偷的可恨,全然不管一个青年为何要走上偷窃犯罪的道路,只有善良的英子愿意去倾听一个小偷的故事,愿意去帮助一个小偷,订下一起去看海的约定。

成长往往伴随着数不尽的烦恼,我们会在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一份天真,多了一点对未来的憧憬,多了一份要承担的责任,对于英子来说是在父亲去世过后,才褪去了一身稚气。

本书的许多小细节都体现了当时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酸与无奈。还有林英子身边的悲欢离合。作者在开篇《冬阳骆驼队》中写到:夏天过去,秋天又来,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复返,作者骆驼队的来去与时光做了一个对比,突出林海音内心的感慨,什么都可以再来,童年却一去不复返了。林英子的童年有趣且有悲伤,那些出现在她童年中的人物也带给了她人间的真善美。

《城南旧事》读后感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段优美动听的歌声拨动了我的心弦,打开了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将我的心绪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北京。我走进了小姑娘英子所居住在北京的那条胡同里,走进了她用心滋润和孕育着的那段“城南旧事”。

六岁的英子居住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她是个天真单纯的女孩,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在这里,她结识了第一个朋友——“疯”女人秀贞。秀贞是个可怜人,她的丈夫被人抓走,女儿小桂子又被人扔到城根下。但英子心思细腻,觉得自己身边的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了她后颈上的青色胎记,便带她去找秀贞。母女俩终于久别重逢,告别英子,踏上了寻找丈夫的道路。但无情的老天爷像是不希望她们一家子团聚似的,让秀贞母女丧命于火车轮下。那段经历成为英子以后的人生中挥之不去的噩梦,这是她第一次体验到人间残酷的生死,但这关系两条人命的事在那个年代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英子的童年里,她曾和“小偷”写下过承诺,甚至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看到过爸爸与兰姨娘不太正常的交往,以她孩子特有的狡黠保卫妈妈,保卫家庭;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奶妈,并伤心地望着她离去。最后当爸爸患肺炎离去时,英子更是痛不欲生,她经历了一次骨肉之亲之间的生死离别。这给小英子留下了沉痛的回忆,在她的脑海中,父亲的音容犹在。但当她蓦然回首,却只有那忘不掉的背影。一捧黄土,雨泪纷纷;一方石碑,红叶翩翩。

这就是英子的童年,有和伙伴嬉戏打闹的欢乐,但更多的是朋友的离去,亲人的离去。英子就是在这一次次离别中比同龄人更快地脱离童真,迅速长大,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而那令人难忘的童年故事,也就此尘封在心中。

《城南旧事》就如苦涩中的一丝香甜,把我带回了过去。回忆童年,我很庆幸自己的童年是温馨的,幸福的,庆幸自己可以在温暖的家庭中一点点长大。不禁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物质富裕、精神丰富的国度。正因如此,我们会更珍惜这如花的岁月,姣好的年华。

《城南旧事》读后感3

花朵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遭遇,春天来临时,开的芬芳,姹紫嫣红的。远远望去,那仿佛就是一片花的海洋,随微风起伏,随节奏荡漾,还时不时地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与天空、蝴蝶、蜜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看,英子家的花也开的旺盛,得多亏了他爸爸的细心照料,要不,早就不知道还活不活了。英子也看着已经小学毕业了,参加了小学毕业典礼,但自己的爸爸也因病住进了医院。英子的爸爸未得病之前最喜欢花了,每天下班回家后,总要给自己心爱的花浇水,所以,家里的花也就长得漂亮。而英子参加完毕业典礼后,回到了家里。花没有人修整,都已经枯萎了,没有显现出一丝的生机,而爸爸的死去,让英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但英子没有太伤心,更多的是又多了一丝责任感,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人揪心的小姑娘了,太开始有了自强自立的心了。而我们呢?每天生活在蜜罐里,家里人都呵护的不得了,生怕受了一点儿委屈。

含在嘴了怕化了,放入怀中怕掉了,放在手里怕太委屈。衣服自己从来不洗,什么事情都让家里人管着,什么也不会干,只会坐在桌子旁,瞪着眼睛,干等着家人把饭菜放到自己面前,才开始吃。这样的孩子根本不会有责任心,并且很懒惰,只会靠着家里。而英子不与他们一样,她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是那个娇小柔弱的小孩子了。她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也已经学会自立了。而现在的人呢?有多少像英子这般地自立?恐怕没有多少吧,就算有,也不多。他们每天花着自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其实他们花的是自己父母的血汗,他们不知道那些钱是通过自己父母每日的熬夜换来的。不信,可以看看他们的脸,是不是比以前更沧桑了呢?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也应该学会自立了。不要再做那样懒惰的人了,要做已经长大的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了。冬天到了,开得再鲜艳的花,也会凋零,除了一些生长在冬日的花之外,其他的花都会黯淡的。往日的美丽将不复存在,英子爸爸的花也随之凋落。

《城南旧事》读后感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正如这首歌一样,《城南旧事》整本书都那样娓娓动人,好比一曲忧伤的歌,处处充满了对逝去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朦朦胧胧的怀旧。林海音对儿时的回忆如此清晰,大概是因为逝去的童年让她懂得太多太多了吧!书中有许多人物,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小桂子妞儿、宋妈、蹲在草垛里的小偷、热情开朗的兰姨娘、不理孩子的德先叔……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陪伴主人公——小英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美好而又精彩的缤纷童年。

主人公——英子,以孩子稚嫩的心灵,单纯的双眼去看大人们的世界。英子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正是因为她对世界的好奇,让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印入她的记忆,成为美好的回忆。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就说《惠安馆 ……此处隐藏5764个字……下,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儿,兰姨娘也找到了一生的伴侣,而宋妈却失去了女儿。英子的父亲在她小学毕业之时去世。英子在这些事中得到感情的历练,长成一名成绩优秀的好女孩。

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她幻想一切都很美妙,她不在乎别人说秀贞是个疯子,开始时是由于好奇心接近疯子,后来经过交往后英子和“疯子”秀贞成了朋友。她用她美丽的心感悟别人内心的情感,使自己在北京城南度过了一个美妙的童年。在失去父爱的哀伤中,她结束了她的童年:爸爸的花儿谢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十分的佩服英子,因为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小男孩,平时与人交往并不深,因为我觉得人们是不可信任的,再好的朋友也会翻脸。而英子她多愁善感,惹人喜爱,与周围的街坊关系很好,虽说略有点调皮,但也能被大人们宽容。我却不同,经常一个人在家玩电脑,什么事都不管,人际关系一塌糊涂。英子的心那么美,所以她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我的童年却只能在孤独与乏味中度过了。步入初中了,我决定要多与同学交往,多与老师沟通,像英子一样能结识许多人,让我的初中生活多添几分色彩。

书翻到最后一页便看完了,但书中的道理却不能忘。多结交朋友,多理解别人,这是英子教给我的,我一定不会忘记:用美丽的心看美妙的世界。

《城南旧事》读后感13

读完了《城南旧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对我来说世间的事物我们小孩还看得不够透彻,引用书中的“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是别离多。”但是在我们小孩眼中快乐要比忧伤要多得多。

小说是主人公小英子在老北京的生活经历组成,由五个没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构成的:英子跟随爸爸妈妈从日本漂洋过海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这里的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会馆前的“疯”女人秀贞,常被打骂的小伙伴妞儿,隐藏在荒野里的小偷儿,敢于冲破家庭的束缚追求新生活的兰姨娘,丢下自己孩子来做奶妈的宋妈,她们都曾与英子朝夕相伴,但最后却有一一离去。直到最后,严厉又慈爱的父亲离去,小英子背上长女的家庭责任,童年就远去了,孩子时的梦想都远去了。肩负家庭的责任,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五个故事中《惠安馆》篇幅最重,也最为感人。英子初次尝到友情的甜蜜,又初次尝到世事的苦涩。秀贞和妞儿让英子摆脱了大人的束缚,英子又让她们母女俩相认了,而等待着她们的是死亡,而不是快乐,从单纯快乐到惆怅,其中凝聚了多少人间悲喜呀!

我们享受着父母的疼爱,要爱护身边的人!书中描写当身边的人与英子一个个的离去时,英子是有多么的伤心啊。可能你觉得这不太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但当你真的失去她们的时候,会怎么样?世事难料。多照顾照顾,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吧,小时候父母关心我们,长大以后我们要回报他们,这是必然的,你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的。

《城南旧事》像一幅童年的风景画,像一幅老北京风俗画,但是我们的童年是一首幸福的歌曲,和小英子比起来天差地别。我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长大。追忆着童年的梦想都是那么美好,校园、学习、劳动都是难忘的。在伟大祖国爱护下,我们小孩子快乐的成长,感谢祖国!像妈妈一样爱护我们!让我们的梦想飘扬起来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14

当我在斑驳的铁箱子里拿起这本书时,心中有种别样的感觉。书已经有些潮,我把它晾在太阳下。我看着书的封面——这是比较老的封面了,封面上写着书的题目——《城南旧事》。这是小学寒假的阅读作业,父母给我买下。小学寒假读完,写了读后感,就把它放在那个铁箱子里了。从此书就被遗忘。如今找到,像是捡起童年,我说不出事酸涩还是什么,只觉得记忆突然被勾了起来。忍不住,我又读了一遍《城南旧事》。

我的童年里有它的影子。读到文章的那个英子眼中的老北京,想到很多。我仿佛处在那个没有变化的的街道,我却不再是从前。从前的观点是“童年已经被考试占领”,现在的观点是,说着这句话的时候,就是童年。

第一次读《城南旧事》我看到了英子的童年,她的故事,第二次读我看到了老北京,那个曾经的地方。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的味道带有一些孩子的目光,非常朴素。《城南旧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感波折,但一样可以让人沉浸在书中的那个世界。《惠安馆》中的“疯女人”秀贞被其他人躲避着,但是英子接近她。这就是孩子,孩子没有想到其他东西,只要想看,就去看。孩子的眼睛是纯洁的,带着颜色看别人,他们从来没有。英子和秀贞对话,不怕她,和她玩,我想也就只有孩子有一个童真的心可以接受了,英子一直在拥抱着这个女人。童年,就是拥有一颗有童年的心。可以不用理解,但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温暖。

英子的童年里出现了很多人,但是随着她的长大那些人都离开了。英子长大了。当我翻阅着这本书时,感到英子的悲伤。他们去哪了?其实,童年去哪儿了?童年是跟着骆驼的驼铃走了,童年是跟着英子逐渐穿不上的衣服走了,童年是跟着那个满身是伤的妞儿走了。

童年在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走了。

第二次看完这本书,我无法再把它放在铁柜子里。摸着它不光滑的书页,我把它立在我的书桌边。读完它,我想到了很多,包括我已离开的童年。

时间的沙漏在不知不觉中多了起来,躺在沙漏下的是我拿不回来,却永存与我记忆中的东西。

我依旧想用从前写的读后感结尾: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英子童年的,回荡在老北京街道的笑声,以及冬日里那一阵悠悠的驼铃声……

《城南旧事》读后感15

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副素雅、淡泊、简约的水墨画。

合上《城南旧事》的扉页,回想英子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对北京那刻骨铭心的乡思和沉甸甸的怀念都渗透在这本书中,她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无论是第几次阅读《城南旧事》,总会使我产生共鸣。从《城南旧事》这本书中,我能学会坚强,领悟智慧,品味那纯洁无暇的美好和孩童待人的纯真善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知不觉地感受书中美好的情感,精深的智慧的熏陶。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以朴实纯真的笔调,以梦境般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充满老北京风味的童年,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朦胧,令人余味无穷。这本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唤醒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使忙碌于生活的成年人也能回忆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从英子身上找到自己年幼时天真可爱的影子,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来说和成年的时代迥然不同,童年时代的太阳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觉得每个人都有趣得多。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只有欢声笑语还必定要经历一些历练。在书的最后,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英子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盼望长大却又对长大充满恐惧,怀念被周围人当成孩子对待的日子,这正是每一个孩子长大过程中特有的苦恼,虽然有些人都随着我们成长的痕迹,不见了影子。可我们的童年并没有失去,童年的种子在未来岁月中将会成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美和善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他们永远活在故事和歌曲中。

成长伴随的伤痛记忆风干在时光里,成长有好时光,有坏时光,但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年少雀跃的心总是向着阳光!

《《城南旧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