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两种粒子为知识主线,一是突出了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二是为了发展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等。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和性质。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后,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认识到酸和碱的各种通性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依据,只是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其中最为简捷的方法。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检验方法是今后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实验能力。其中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还渗透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下面几个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通过分析讨论,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进一步学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用间接方法收集证据。
4、通过阅读、交流,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
5、通过阅读多识一点: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课件展示)
重点是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
难点是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橘子和山楂等酸味的水果,让学生谈谈对酸味及酸味强弱不同的认识,查找学生的认知起点
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及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渗透间接观察法
出示一瓶无色溶液,有哪些方法确定它是酸性还是碱性?
总结归纳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很多,其中用石蕊和酚酞是最常用的方法。
目的是设置顺同于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景或问题。寓新知识的教与学于知识的回顾之中
实验探究: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归纳出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分组实验,合作完成,记录实验现象,获得结论
思考:酚酞试液不变色能否说明溶液显酸性?为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学生阅读:多识一点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和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总结归纳石蕊试纸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领略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要义和本质。
如何确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提出问题:浓的白醋和稀的白醋酸味不同,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
演示实验:取样,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让学生明确:
用酸碱指示剂能检验出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接着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什么有关,介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关系和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间的关系
学习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方法
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渗透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探究:测定溶液的PH
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物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果,若有较大差异,查找原因并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PH交流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误差分析能力。
最后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小结: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归纳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
反馈练习:课件展示,通过学生练习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论美》一文被选编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作者,积累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B、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通过联系语境,利用工具书探究词义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A、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B、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
二、说教学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此处隐藏2587个字……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教学前,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新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引导法、指导法、训练法、品读法、讨论法、勾画、批注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形成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一看长城---二看长城---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激情导入、一看长城、二看长城、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详细介绍本课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导入这个环节中,我播放《长城长》这首歌,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一看长城
(出示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并借助画面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表达长城的壮观雄伟。板书:蜿蜒盘旋
三、二看长城
通过图文结合的认知,搜索关键词“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用曲线划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具体介绍了长城的高大与坚固。
学生汇报我出示幻灯。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背诵的目的,并出示标有各部分名称的幻灯,可以让学生对长城加深认识,更直观的感受长城的“高达坚固”。
接着出示了这张幻灯(三句话),显示出这些数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字的特点,告知学生这样的数字都是模糊的数字,又对他们讲了使用模糊的数字的作用,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品读感悟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我将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情充沛地读,淋漓尽致地读,在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时的艰辛。
一默读。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新课标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默读。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的去思考、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才会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变得安静,思维也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一段中,几乎每字、每词,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只有通过默读这种方式才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把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都带回到这段话中,看看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三想象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通过一遍遍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他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终从心底里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板书
总结,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当世人登上长城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至此,学生就分别通过远看长城蜿蜒盘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这两个方面全面的、深刻的体会到长城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总结板书,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这样,本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讲授完毕。
五、拓展延伸。
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为了保卫祖国,抵御外族侵略。今天,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又该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怎样的长城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这样设计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但在新世界,在和平年代我们保卫祖国的方式要有很大不同,在这样的年代里,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筑起爱心的长城、友谊的长城、文明的长城、知识的长城,用我们的知识,力量去保卫自己的祖国,使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全部内容,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